怎样你问我答2 明明自己是讨厌他的

admin4周前未分类6

  奶奶在三月底突然离世后,就回到老家陪在爷爷身边,因为父母和姑姑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在这一百多天里,给爷爷做饭洗衣服,今天端午节姑姑和姑父在家里吃饭,中学的时候有次姑父喝醉和我开了让我很不舒服的玩笑和他吵了一架,后来他再来我家的时候我都没有理他,奶奶葬礼时和他和解,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我选择不理他,爷爷有意无意让我理一理姑父,我转不了那个弯,明明自己是讨厌他的,不想再和他和解。

  因为这件事爷爷和我产生很大分歧,他又说到我对人冷淡,不够和颜悦色。我知道自己爱摆冷脸,但绝不是瞧不起人,但是他说你现在才上大学而已,没什么好骄傲的,言语里有他的鄙薄。

  今天我没有理姑父,他就在我走后和姑父说我的性格,说我走了自己可能活得更开心一些,我听到后心都凉了,三个月里的洗衣做饭,尽心尽力换不来一句夸奖,倒落得如此下场。

  我已经受够了邻人好为人师的教导,对你爷爷要孝顺。

  我不知道什么是孝顺?用兼职的微薄工钱承包他们一年的电费不算,做菜兼顾他的口味不算,给他买零食鞋子不算……

  甜言蜜语就算是孝顺吗?

  答:你说的这个事,我一下想到年轻时看的一部电视剧《大宅门》,里面有这么一段故事:白家老大,沉稳内敛,医术精湛,不爱说话,所以无论咋样做,白家老太太(就是他妈)都看不上眼;白家老三,自小胡闹,可那小嘴甜的,天天把老太太哄得乐呵呵的。有一次,剧情就将这种矛盾集中爆发一下:老大买回北京老字号的糕点,老太太说牙不好,吃不了,老大就没招了;可巧老三从外头也买回了糕点,给老太太一顿白呼,大意是我特意买的是酥软的,肯定和你的口味,老太太乐呵呵的就吃了。把老大气得把手里的糕点直接扔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大老三哪个孝顺啊?其实都很“孝”,但“顺”这方面老三明显更得法。所以这成了老大的一个心结,在老太太临终前,都想他妈吃一口他买的糕点。所以说你发出的疑问“甜言蜜语就算是孝顺吗?”应该说是蛮多人有共鸣的,因为这世上还是做实事的人多。

  那我们怎么看孝顺呢?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这句大家都听过,可是这后面还有半句“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天下无孝子”。啥意思,孝这事,更多是看内心,你觉得你在这事上已经做到了、为心无愧了,那就是孝了。而不是有什么外在行为标准衡量的,不然的话你认为承包电费就是了,那我说给老人盖小洋楼才算,那还能有孝子嘛?

  所以,你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位了,那就行了,本来就是凭良心的事。

  问:多年惨痛经验教训告诉我,社交是人类在群体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不会说话的人往往被认为不讨喜,性格差,情商低。可是我真的压力好大,不想和别人社交。我认为是我太敏感了,别人情绪一旦有点不耐烦或者用词有点微妙我就会很不舒服,习惯去放大去解读对方对我的态度,有的时候我会莫名的感到自己被讨厌,被排挤,被针对,然后就会在心里堵着好几天。在别人不回消息的时候会猜测对方的想法,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会担心自己的遣词造句是否会让别人觉得冒犯。除了家人以外和任何人说话都很有压力,很痛苦,一想到要和别人打交道就很烦躁,第一反应是不想去,一拖再拖。父母也恨铁不成钢,说我连和别人交流都会犹豫打磕绊,没有用处,没见过像我这么废柴的。说实话我也觉得。我做人真的好失败。

  答:从你的描述中我能看出,你深陷于社交焦虑的苦恼之中。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人际处境存在持久而强烈的恐惧、回避行为。患有社交焦虑的人,总会认为自己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得不够好,他人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负面评价(“会猜测对方的想法,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会担心自己的遣词造句是否会让别人觉得冒犯”)。同时,他们也会对有潜在威胁的社交线索过于留意(“别人情绪一旦有点不耐烦或者用词有点微妙我就会很不舒服”),并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对线索做出错误的解释(“莫名的感到自己被讨厌,被排挤,被针对”)。另一方面,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说,当人们在社交情境中感受到焦虑和恐惧时,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这种回避行为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焦虑,却于长期而言强化了焦虑,正如你所说的,“第一反应是不去,一拖再拖”。

  想要解决社交障碍,第一步是重塑认知,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困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当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窘境时,不妨先想一想,自己得出的结论(觉得自己做的不好,他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真的是合理恰当的吗,其中是否存在过度糟糕化的认知偏差呢?而接下来,就如同解数学题一样,光看一遍答案是不够的,还要多加练习。你可以对使得自己产生焦虑的人际处境进行模拟和复盘,在一次次的练习中逐步克服心理阻力,治疗社交焦虑症状。

怎样你问我答2?盖小洋楼算孝顺吗 本文分享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